
在全球航运业面临环境挑战的时代,各国正试图通过政策调整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25年4月16日通过了一项重要新规,制定了全球航运的碳定价政策,这不仅挑战了各国航运业的碳排放标准,也将影响未来的燃料选择和经济模型。
一、碳定价政策的通过及其影响
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全球大会中以63票对16票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了新的航运碳定价政策,要求各船舶到2040年减少65%的碳强度。虽然这一政策被一些太平洋岛国和环保组织视为"过于温和",无法真正达到减排目标,但也引发了产油国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一措施将给他们带来巨大负担。
新政策包含了一个两级信用交易制度与燃料标准,称为J9。根据这一制度,船舶的温室气体强度(GHG intensity)必须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企业如果违反基准碳强度的标准,将面临CO₂当量超标部分每吨收取380美元的罚款,此外还需对介于基准强度与直接合规目标(DCT)之间的排放支付每吨100美元的补救单位(RU)罚款。相应地,低于DCT标准的船舶可以获得称为过剩单位(SU)的credits,并可在两年内存续或通过IMO GHG碳强度登记处出售这一信用。
二、美国重塑海洋霸权的战略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签署了一项名为"恢复美国海洋霸权"的行政命令,旨在应对愈发激烈的中美贸易战。这一命令不仅关注重建美国的造船业,还着重提出建立"海洋安全信托基金"以为海洋计划提供稳定资金。美国的造船业面临着仅占全球商业船舶不足1%的困境,而中国则生产约一半的世界船舶。
该命令要求联邦机构在210天内制定一项海洋行动计划,提出具体策略以恢复美国海洋产业的持续韧性。其中最显著的措施是给造船业实施财政激励政策,以促进私人投资。此外,美国还计划对在外造船的船舶和运营公司施加高额港口费用,此政策引起了商界的强烈反对。而特朗普在回复中指示国土安全部严格收取进入美国的外国货物的港口维护费,以抵消通过邻国绕过港口的潜在问题。
三、APM码头收购巴拿马运河铁路
值得注意的是,APM码头近日收购了巴拿马运河铁路公司,进一步扩展其在巴拿马的物流网络。这条长达76公里的铁路连接着巴拿马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岸,2024年创收7700万美元。该铁路在巴拿马的跨洲运输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除了支持运河的通行外,还帮助集装箱船在两侧的转运。
通过APM码头的收购与建设,巴拿马的物流运输网络将更加完善,既实现了重载货物的快速转运,也有效促进了汽车、化工等相关产业的交互,为巴拿马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新机遇。
这些事件反映了全球航运市场新规的重大转变与美国在海洋政策上的战略重塑,对未来国际贸易和物流运输将产生深远影响。航运公司必须认真评估这些复杂的市场动态以及政策对经济带来的潜在影响。